几个习题

9月 12th, 2023
  1. 闵氏时空中,低速近似下,写出科里奥利力。(抽象指标能力)
  2. 引力波为横波,有两个极化(规范的理解)
  3. 验证施瓦西的解是爱因斯坦方程的解(mathmatica 能力)
  4. 推导出弗里德曼方程(能动张量的应用)
  5. 求出施瓦西黑洞的阴影 (测地线的应用)
  6. 画出常密度星的M-R关系(数值求解能力)
  7. 推导出弱场近似的引力波传播方程 (微扰的感觉)
  8. 求解双星系统圆轨道的四级距引力波(物理系统的抽象化)
  9. 利用最小作用量原理,推导出爱因斯坦方程*(变分计算)

进阶by Shaoqi Hou:

  1. 在Bondi-Sachs坐标系下,求真空引力场方程的渐近平直时空解
  2. 渐近平直时空在类光无穷远处的守恒量,利用协变相空间方法

网站恢复

8月 23rd, 2023

终于恢复了网站编辑功能。

其实就是一个插件过期了。 只不过登陆到后台, 需要静下心来做一些搜索。

顺便测试:

[f_k = f(x_k),\: x_k = x^*+kh,\: k=-\frac{N-1}{2},\dots,\frac{N-1}{2}]

为什么在竞争中失败了

12月 16th, 2021

最近机器学习做参数估计的文章正式宣告了我本人在此类竞争的失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7.241103

Real-Time Gravitational Wave Science with Neural Posterior Estimation

作为一个较早关注机器学习与引力波, 并在世界上较早的讨论机器学习做引力波参数估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8, Xiangru Li*, Woliang Yu,and Xilong Fan*, “A Method Of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ve Based On Time-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LIGO Document P1700391, https://arxiv.org/abs/1712.00356 ,2017

17 Xilong Fan, Jin Li* ,Xin Li, Yuanhong Zhong, Cao Junwei , “Apply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to the detection and space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compact binary coalescence with a network o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LIGO Document P1700289, 2017 arxiv.org/abs/1811.01380

这种失败是注定的,虽然我们努力过。因为:

  1. 我本人不懂机器学习的细节。
  2. 我认识的懂机器学习的技术大牛对于物理问题没啥兴趣,或者说有兴趣但没有转化成行动
  3. 没有资源找到全职做这个事情的团队。

归根结底,我不行。

这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

顺便感叹一下, 按照此prl的文献, 这个刚刚起步的领域竞争中, 国内没有作出能拿到台面上的贡献。

引力波能绕过黑洞吗?——引力波本性的思考

12月 16th, 2021

科学不能以换灵敏度曲线为本。

能捡漏命名一个物理现象,还是很开心的。

静等花开的日子其实没有那么舒服,特别是在这个周围的造林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

以下内容发布在 中国科学杂志社 公众号平台:

https://mp.weixin.qq.com/s/cI1aSGwsRJw6hSRkhLEg3w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15年,双黑洞绕转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在穿越13亿光年的时空后,成功抵达地球,被2台地基激光干涉仪捕捉到(参见解读和科普[1,2])。从此,引力波领域开始热闹起来。2017年, 宇宙中的两个中子星亲密接触后,一场宇宙烟花表演被地球上的光学望远镜、伽马暴望远镜、引力波探测器分别记录。这表明天文界、物理界可以携手探索宇宙的精彩(参见解读和科普[3,4])。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探测器记录的是信号和探测器的相互作用。引力波-电磁波, 二者都是“波”,是因为理论上,它们都满足波动方程,区别在于一个是基于引力场描述,一个是基于电磁场描述。历史上,“光(特定波段的电磁波)是波而不是粒子”的论断经过了长期的理论斗争。这是因为理论学家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例如拉普拉斯可以在1808年用粒子说解释光的双折射现象。无可争辩地推翻了“牛顿的光粒子学说”的证据是1818年由阿拉贡实现光的“泊松斑”实验。从此理论学家再也没有造出能够正入射不透明圆盘,到达圆盘后中心区域的光粒子。相反,光的波动方程预言的衍射现象轻松解释了这个亮斑。 

地上的物理应该和天上的物理是一致的,这是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和“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是统一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支配以来,人类的信仰之一。这个信仰至今从未出错。2017年,黑洞照片发布,让天文学家着实兴奋了一次:电磁波也能看到黑洞周围的时空结构了。但是我们仔细看了一下照片,这个电磁波穿过黑洞(“不透明圆盘”)的系统,没有呈现“泊松斑”。

“那人依然在灯火阑珊处?”

引力波如果一定是满足波动方程的波,如果找到合适“不透明圆盘”,那么就一定能产生我们命名为“引力波泊松-阿拉贡亮斑”的现象。唯一能阻挡引力波穿透的圆盘,只有引力自己的奇异产物:黑洞。天上的黑洞没有造成可观测的光学泊松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黑洞的尺寸相对于天上电磁波的波长太大了。探测到的大部分引力波是双黑洞整体运动产生的,因此一定能找到黑洞的尺寸和引力波的波长差不多的系统。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引力波探测器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但是这个引力波的振幅却在不断变弱,直至消逝。如果消逝的过程是因为地球在引力波衍射图样的空间中穿梭,那么这“独一无二的精彩”将会在可预测的未来,再次在所有引力波烟花中如约再次出现。

图片

引力波泊松-阿拉贡亮斑系统示意图

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21年第12期的文章“Poisson–Arago spot for gravitational waves”研究了引力波的衍射现象,得到了史瓦西背景下引力波散射的精确解[5],同期发表了期刊副主编蔡荣根院士的点评文章[6]。作为波动的根本属性,衍射干涉对于引力波不容易实现,因为物质对引力波几乎是透明的,小孔双缝都不容易制造。该文提出,黑洞可以阻挡引力波,发挥类似光学不透明板的作用。该文章还发现,对于目前地面探测器探测到的约百赫兹的引力波,经过衍射体黑洞M87*和银心黑洞,可以完美展示引力波的衍射现象。该文首次发现这种现象,称之为引力波的泊松斑,即观察者、引力波源、衍射体黑洞三点一线,那么正好看到一个亮斑。因为引力汇聚作用,引力泊松斑比相应的光学泊松斑强度更强。如果将来的探测器能长期观察一个引力波源,会发现地球在引力波亮条纹暗条纹间穿行。对于M87*和银心黑洞,该文估计了穿行的时间尺度,结果大约是数天。预期下一代观测器可以看到这个现象。从技术上说,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进展是用古老的波带法处理了一个正入射的发散问题。

[1] Fan X L. The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the new era of multi-messenger astronomy.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59, 640001 (2016). https://doi.org/10.1007/s11433-016-5799-3

[2] 陈雁北, 范锡龙. 爱因斯坦都不敢想象, 我们真的探测到引力波!

[3] 范锡龙. 贝叶斯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学.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48, 079804 (2018). https://doi.org/10.1360/SSPMA2018-00102

[4] 陈雁北, 范锡龙. 时空与物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完美结合——深度科普解读双中子星并合多信使观测. 物理, 46(12), 817-827 (2017). https://doi.org/10.7693/wl20171205

[5] Zhang H S, Fan X L. Poisson-Arago spot for gravitational waves.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64, 120462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1433-021-1764-y

[6] Cai R-G. A diffraction phenomen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Poisson-Arago spot for gravitational waves.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64, 120461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1433-021-1792-3

今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11月 16th, 2020

今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上午忙了一下月球和某部的项目书,准备了一点理论力学的课。

中午找出了皇冠蛋糕的卡,打算去武大正门买点吃的,回来继续准备理论力学刚体这一章,把中子星的引力波加进去。

 

走到正门,发现原来经常光顾的皇冠蛋糕店已经不存在了。 正在不知所措,这时国台的友人问我,“听说中国大陆没有ligo成员了”。

我穿过狭窄的校门,进到校园里面,回复了:“是的”。  校园的植被太好了,虽然今天太阳不错,但是树荫下有点凉。

”包括清华?为什么呢?“。

穿过树荫,也许是因为饿了的原因,11月中旬的太阳又烤的我不舒服。既然想吃皇冠蛋糕,我岂能随便去吃别的? 于是我先搜索了一下附近的皇冠蛋糕,没想到在武大茶港门还有一家。

“这是一个可以记在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故事。”我说。 随后又接到另外一个在一起踢球战斗的友人要给我寄赣南脐橙的短信。

引力波的对话在友人回复“是的呢”结束了。

 

我又穿过了校园,去寻找另外一个皇冠蛋糕。 中午,路上车辆比较多,我还是选择走在树荫下,虽然外面的阳光很灿烂。

也许是因为戴口罩,加上武大的路不平的缘故,我呼吸很不顺畅,心里也很乱。 自从2019年12月,我就避免想起那个故事。我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好那个故事的味道。先填饱肚子要紧,故事可以慢慢品味。

 

好在武大西门的皇冠蛋糕还在,我的卡里也还有钱。于是中午的肚子是没问题了。 本想在物理学院门口大草坪下吃完,但是没有水。 我吃饭怎么能没有水呢? 这真是一个忧伤的问题。

 

今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品味

10月 16th, 2019

新进教师培训大会发言节选:

 

我的学术成绩和各位相比可能不值一提。 我想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发言,主要是让我介绍一些在中国高校工作的经验和理念。 作为一名理科男,我特别不擅长提出高大上的理念。 我们物理人最擅长的是提供解决方案,所以作为一名从2012年就开始在高校工作的半个“老司机”,我愿意提供一个我个人的解决方案,并和大家分享两点心得:

第一“与学校一起成长”。 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一部分。只有站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列车上, 我们才能飞的更高。

当前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国际环境需要我们研发拳头产品,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凝练精神信仰,社会发展需要我们提供动力源泉。这一切,都对我们这些高等教育的建设者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学校是个行政单位,成长的结果一定有一个评价标准。 按照我的理解, 大学的评价体系至少包括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科研项目和学术影响力。我认为,只要有清晰的评价体系,就是有套路可以去奋斗,程序上是比较简单的。

2月份入职武大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

在学术成果方面,在没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状态下,积极开着校内外合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了2篇天文学的sci一区文章,一篇共同通讯作者物理学的sci一区文章。

科研项目方面,积极申报了青年长江学者和优秀青年基金,期待不久能有好的消息。

学术影响力方面,借助武汉大学的平台,聘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际引力波探测器KAGRA 项目负责人梶田隆章为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借助武大国际交流部的平台,申请到了“武汉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国际引力波科学研究中心”。 利用武汉大学支持的启动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博士后,邀请波兰、英国、美国等国际引力波合作者访问研究组,出访日本、英国等国际引力波研究机构介绍武大新的引力波研究组。

上面的这些事情,除去发表文章之外,在过去的工作平台是很难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在武大成长了。 我把这次发言机会当成学校对我工作的认可。我想至少应该没有给武大的成长拖后腿。

第二“与学术品味一起成长”。 任何成长都会有烦恼。 学校和个人的成长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学者,最大的烦恼可能是来自于自己的学术“品味”不被认可,甚者和学校某一阶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不兼容。

我认为,如何处理这种状况是体现学校和个人学术品位最重要的时刻,是体现“世界一流大学”闪光点的时刻,需要我们“求是”的灵魂,“拓新”的行动,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气和魄力,甚至一点点妥协。 在这方面,我个人感受至深。 虽然引力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问题,但是在2015年引力波真正探测到之前,引力波的研究没有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各级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我个人也是经历了10多年引力波研究的冷板凳才能站在武大的讲台。在这过程中,我无奈地扩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远赴意大利研究过天文学中关于星系演化的一些问题,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幸运的是,我现在的学术优势就是体现在传统天文学和引力波的交叉研究。 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学术品位”一点点进步,同时被学术界认可,这种自豪感觉和成就感比“飞得的更高“ 更加真实。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的两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我们都能在“自强”的基础上,用“弘毅”的信念,坚持“求是”,不断“拓新”,共同成长。用我们个人的学术成绩和我们培养的学生定义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让武汉大学以我们为荣。

 

最后祝愿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回答三个问题

1月 9th, 2018

分为3个板块讨论, 按照观测/实验手段, 研究对象和天体过程。 这样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 1. 用哪个波段/实验可以解决最多的研究对象和天体过程? 2. 一些“最有意思”的研究对象和天体过程能被哪些波段/实验验证?3 一些“有意思的”天体过程能被哪些研究对象体现?

怎么算一个好的博士

4月 10th, 2017

个人认为分为3个层次:

0.掌握必备理论知识

  1. 掌握一些工具,例如数学,编程。
  2. 能利用这些工具独立实现别人的想法
  3. 能和别人讨论提出,或者自己提出的想法,然后实现。

 

达到第三层次,才能入世界牛校名导师的法眼。

PRL:一个引力波速度测定的新方法

12月 18th, 2016

First successful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GW) by LIGO/Virgo opened up a new window on the Universe and gave us unprecedented possiblities of testing gravity. In particular the issue of the speed of gravity, in General   Relativity  equal to the speed of light, became now accessible for experimental tests. Any observational clue that gravitational waves propagate with speed   different from c would mark the breakdown of General Relativit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measure the speed of gravity   assuming that strongly lensed gravitational signal accompanied by its electromagnetic (EM) counterpart   could be detect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measu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rong lensing   time delays registered in GW and EM. The differential setting of our method makes it robust and free from the intrinsic time delays in the source (i.e. different emission times of GW and EM signal).

Strongly lensed GW signals are expected to be registered by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terferometric detectors like the Einstein Telescope.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8.091102

arXiv:1612.04095

2016新生寄语

9月 28th, 2016

同学们,你们好!

恭喜你们,圆满完成了大学第一课——军训! 这也意味着你们大学的常规生活大幕即将开启。

非常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此发言。我是一名物理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引力波天体物理,是一个标准理科男。

“新生寄语”对我这个理科男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因为和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读大学一样,我也不知道如何将“新生寄语”准备的更出彩。而且“清晰的表达思想”对于我这样一个物理人来说主要意味着把一个物理公式诠释清楚。非常可惜,世间绝大部分问题和思想不能用公式表述,甚至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更坑爹的是,我发现你们和我几乎有两个代沟!好在我迅速发现了我们的第二共同点:你们必须上大学,我必须把“新生寄语”准备的更有意义。人生的一个挑战就这么开始了。

幸运的是,经过严格大学理科思维训练的我,有一套解决问题的路径。作为教师代表,首先我需要知道其它老师对你们有什么寄语。我搜集了一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多听老师话,少点幺蛾子,顺利毕业。”“真诚对待你的同学,他们是你一生宝贵的财富”。“没事多去图书馆转转,而不是电影院和网吧”。还有好多,以上老师寄语都有出处,欢迎大家会后查询。

第二,我分析发现老师们的关注点不同,高大上一点就是老师们的价值观不完全一致。这个数据符合我的价值观,下面是我的第一个私货(寄语):“人思想的复杂化是常态,正是思想的多样化导致了世界的精彩。”

第三,物理人做什么事情不总结点规律,对我来说那是非常丢人的。我总结发现,老师们的关注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有几个相同或者相近的主旋律和关注点,比如如何对待知识,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利用时间。更重要的是,所有老师的寄语都是正能量。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这说明了,虽然老师们的关注点不同,但我们是一群价值观相近,积极向上的人,我们是有立场的:希望和你们一起度过有意义大学生活,更希望你们也能从我们的身上学到一些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然也得教授你们一些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让你们足以在社会立足。

完成挑战,我得提出自己的寄语。我非常愿意把我的一个生活态度分享给大家:这个世界很公平,每人一天只有24小时。如何分配这24小时体现了你的人生价值观。所以要把更多时间分配到对你有意义的事情上,一旦开始,就认真对待,寻求更多的帮助,尽自己的努力。

同学们,你们的大学生活挑战开始了。 大学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请记住,我就在你身边,我们就在你们身边。

谢谢!